共築信任橋樑
台灣公益生態發展報告
2024年捐款研究

前言


持續追蹤,描繪台灣公益生態的真實樣貌

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自 2020 年起,每兩年進行一次全面性的捐款行為研究調查,致力於為台灣公益生態圈累積長期且系統性的數據資產。這項持續性研究的特色在於: 

  • 兼顧廣度與深度:結合問卷調查與深度質性訪談,既掌握整體趨勢,也捕捉細膩的行為動機
  • 雙軌並進的視角:同時從捐款人與公益組織兩端進行調查,完整呈現台灣公益生態的互動關係
  • 與時俱進的議題關注:回應當前公益環境的重要挑戰,本次特別深入探討資安議題與募資平台的影響
  • 累積可比較的趨勢數據:透過定期調查,建立台灣公益責信發展的長期追蹤資料庫

本次研究概況

2024 年的調查延續過往研究基礎,在慈濟基金會的支持下,進行了更大規模且更具代表性的調查。本次研究訪問了 3,697 位民眾與 237 家公益組織,是歷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調查。

研究不僅持續追蹤捐款人現況與組織責信實踐,更針對近年頻傳的資安事件及募資平台興起等新興議題,進行深入的探討與分析。特別的是,本次研究運用生活型態量表(AIO)深入分析捐款人行為,揭示了台灣捐款人的六種面貌。這個發現讓我們重新理解「信任」── 它不是單一的標準,而是多元的建構方式,每一種捐款人都有自己信任組織的獨特邏輯。

透過多元的研究方法,本報告期望為台灣公益生態圈提供完整且深入的洞察,作為組織優化策略、政策制定參考,以及促進公益責信發展、提升社會信任的重要基礎。


台灣公益現況如何?活躍參與下的多元面向
第一章

台灣民眾的公益參與度有多高?這次調查的數字是:

從國際觀察的角度來看,2024 年全球行善指數 World Giving Index 中台灣排名第 59/142 名,而在亞洲公益指數 Doing Good Index 獲得「Doing Well」評價,這些國際數據呼應了台灣公益參與的活躍程度。在這些數字背後,隱藏著台灣公益生態的豐富與複雜。

捐款行為的真實樣貌
捐款動機:善意的多重面向 
深入分析捐款人的內在動機,我們發現台灣人的公益參與有著多元的驅動力: 
最主要的動機是「相信捐款能幫助更多人事物」,這反映出台灣民眾對公益行動效果的基本信心。其次是「對弱勢族群感到同情」,顯示同理心仍是推動公益參與的重要力量。第三則是「做功德積福報」,體現了宗教信仰與傳統價值對公益行為的深刻影響。
這三大動機的並存,說明了台灣公益參與,既有理性的效益思考,也有感性的人道關懷,更有靈性的價值追求。
捐款議題明確,愛心有跡可循

台灣人最傾向捐款的議題

1.兒童福利

2.身心障礙

3.急難救助

4.老人福利

5.流浪動物

除了捐款議題外,最關注的議題

1.老人服務

2.兒童福利

3.身心障礙

4.急難救助

5.環境保育

值得注意的是,「環境保育」在議題關注度上排名第五,但在實際捐款中僅排名第十,反映出關注與捐款行動之間存在落差。

小額捐款為主,但定期定額是關鍵
台灣捐款人的行為特徵呈現出「小額、分散、穩定」的特點:
超過 5 成民眾年捐款額低於 6000 元,顯示小額捐款是台灣公益參與的主流模式。
但在這個看似微薄的數字背後,隱藏著一個重要的穩定力量:約 1/4 捐款人有定期定額習慣,主要來自女性與 40-69 歲捐款者。
定期定額捐款是非營利組織財務穩定的重要支柱。這些捐款人的穩定支持,讓組織能在變動的募款環境中,維持基本的營運動能。如何擴大這個穩定支持群體,一直以來都是組織發展的重要課題。 
手機支付快速成長,捐款管道更多元
雖然 9 成以上的組織提供線上捐款,但捐款人的實際行為卻呈現有趣的對比:
台灣捐款人普遍具有固定的捐款管道習慣,86%的捐款人僅透過實體或線上單一管道捐款。其中,以僅使用實體捐款的比例最高(66.7%),僅使用線上捐款的比例為19.5%,顯示實體捐款仍是主流。

在具體的支付方式上,實體捐款主要透過現金進行(75.7%),線上捐款則以信用卡為主(68.0%)。特別值得注意的是,手機支付工具使用比例達 34.1%,顯示數位支付的快速普及。 

數位工具普及,傳統捐款仍主流
研究數據顯示了一個有趣現象: 
  • 組織端: 65% 組織的線上捐款收入不到總額 50% 
  • 捐款人: 多數仍偏好實體捐款方式 
  • 趨勢: 「線下捐款、線上關注」成為新模式

這提醒我們:數位化不等於數位優先,關鍵是提供符合需求的選擇

捐款人資訊獲取方式的多元化,也反映了這個趨勢。超過 5 成捐款人透過「社群媒體」得知組織訊息,其次為「新聞媒體報導」。但資訊獲取存在明顯的世代差異:年輕捐款人偏好社群媒體,年長者更依賴親朋好友或新聞媒體。這驗證了組織需要掌握分眾溝通策略,以有效觸及不同世代的捐款人。

捐款前後的查證行為:信任與透明的微妙關係  
捐款前查什麼?捐款後追什麼? 
深入分析捐款人的資訊關注行為,我們發現了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: 
在決定捐款前,近 6 成捐款人會主動查詢組織資訊,最常關注「組織服務資訊」(85.7%),其次為「募款專案」(75.1%)與「正負面報導」(73.7%)。另外 4 成的捐款人則從未事前查證,主要原因為「信任組織」(43.4%)及「只是想要發揮善心」(31.2%)。
捐款後,僅 4 成捐款人會持續追蹤組織資訊,主要關心「組織服務內容」(79.0%)、「募款專案/服務成果」(66.5%)與「捐款收據」(63.7%)。而未持續追蹤的原因與未事前查證的原因相同,仍以「信任組織」(45.5%)為主、「 只是想要發揮善心」(26.4%)其次。
兩種不同的信任形態 
這個看似矛盾的數據,實際上揭示了「信任」的兩種不同形態:

盲目信任指的是沒有查證基礎的信任,單純認為「公益組織都應該是好的」。這種信任很脆弱,一旦發生爭議就容易崩解。相對來說,基於責信的信任是建立在組織過往透明表現上的信任。這種信任的特色是「我可以不查證,因為我知道哪裡可以查證」,它來自於組織長期的責信實踐累積。例如,可能是之前查證過發現組織確實透明、聽過組織的良好口碑,或是看過組織主動公開的資訊。

這個現象顯示:台灣捐款人對公益組織普遍具有一定程度的基礎信任。有些人會主動查證來確認這份信任,有些人則選擇直接信任。無論是哪種方式,信任都是捐款決策的重要基礎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捐款人最關注的三個面向:組織服務資訊、募款專案、正負面報導,正好對應了責信實踐的核心要素:服務績效、募款誠信、組織治理與監督。這說明捐款人的查證行為,實際上就是在評估組織的責信表現。

此一現況觀察,也提醒組織應該透過責信治理與資訊透明,持續回應這份珍貴的社會信任。
揭開捐款人的多元面貌 
當我們進一步分析這群捐款人時,有一個重要觀察:他們不是同質性的群體。

本次調查運用 AIO 生活型態量表(Activities, Interests, Opinions)的概念,透過分析民眾的日常活動、興趣偏好與價值觀念,我們發現台灣的捐款人可以分為六種不同的類型,每一種都有其獨特的參與模式、價值觀念和溝通偏好。

這個發現對於理解台灣公益生態具有重要意義:捐款人並非單一樣貌,而是有著不同需求的支持者。而這樣的多元性,正是台灣公益參與豐富且活躍的重要原因。
第一個洞察:公益參與的多元現實

台灣的高公益參與率背後,是一個複雜而多元的生態系統。從捐款動機的多重面向,到議題關注與實際行動的落差,再到「線下捐款、線上關注」的混合模式,都顯示現代公益參與已經超越傳統的單一模式。理解這種多元性,是建立有效溝通的起點。

面對如此多元的捐款人群體,他們各自有什麼不同的特質和需求?理解這些差異,對於建立有效的公益溝通有什麼重要意義? 


誰在捐款?台灣捐款人的六種面貌
第二章
從數據到人性:重新理解捐款人
在 53.4% 的捐款參與率背後,隱藏著六種不同的人格類型。他們不只是統計數字,而是有著不同生活方式、價值觀念和參與動機的真實個體。
台灣捐款人全貌解析:六種信任模式
理念實踐者(12.8%)- 追求影響力的理想主義者 
他們是公益生態中的「效果主義者」,年捐款額最高(8,557元),代表著台灣公益參與的最前線。這群人多半年輕、高學歷、高收入,平均月收入超過 5 萬,66% 擁有大學以上學歷,是六群中平均收入、教育程度最高的一群。

受訪者

我希望…捐款能形成影響政策的力量,而不是被某些利益團體把持。
理念實踐者的特色在於他們對公益成果有明確的期待。他們喜歡有變化、有新鮮感的生活,不喜歡一成不變,這個特質也反映在他們的捐款行為上:他們會持續尋找能產生真實影響的公益專案,並且願意投入時間深度了解組織的工作方式。

67%的理念實踐者會在捐款前查證資訊,49%會在捐款後持續追蹤,是六群中最高度關注公益資訊的群體。他們主要透過社群媒體獲得公益消息(59%),捐款後偏好透過網路社群與公益團體互動(64%)。

對組織而言,理念實踐者既是挑剔的審查者,也是有力的支持者。他們不只捐錢,更期待看到具體的改變與可驗證的成效。
穩健公益人(19.1%)- 生態圈的穩定基石 
如果說理念實踐者是公益生態的引路人,那麼穩健公益人就是最可靠的基石。他們是最為年長的一群,多數已婚(67%)並擁有子女(76%),且有宗教信仰(69%)。平均月收入約 4 萬 2 千元,36% 擁有大學以上學歷。

受訪者

捐款的義務,就也是覺得說,自己現在好像也過得還不錯,然後就是如果有多的錢就會捐出去。
穩健公益人將公益參與視為生活責任,他們有理財規劃,很少衝動消費,捐款也是如此。年捐款額8,407元,僅次於理念實踐者,但他們的捐款模式更加穩定持續。

穩健公益人對公益組織有高度信任。他們是最可能因「信任組織」而沒有在捐款後持續追蹤組織的群體。一旦建立信任關係,他們就很少改變,這種穩定性讓他們成為組織最可靠的長期夥伴。
受訪者
就讓他們自己自由去使用…他有做善事,然後我也對他比較信任,所以我就也沒有特別的期待…
他們偏好實體捐款(74%只透過實體管道),新聞媒體與親朋好友是他們接觸公益資訊的重要管道。對組織來說,這群人雖然不會頻繁互動,但提供了最穩定的資金來源。
熱切行動派(24.0%)- 最活躍的參與者
熱切行動派是六群中比例最大的一群,也是最樂於捐款的群體,年捐款額 7,195 元。65%在過去一年曾捐款,是所有群體中比例最高的。他們的平均月收入高(約 4 萬 9 千元),54%有大學以上學歷,68%有宗教信仰。

受訪者

我覺得我算有期待吧,因為我捐得都是,像馬上它就會有效果,就是都蠻快的…我會捐那種比較看得到的。長期的可能就還好。
熱切行動派最大的特色是「立即見效」的公益實踐。他們重視立即的、具體可見的公益成效,對於長期或抽象的價值較無感。同時,他們容易受到觸動,「對於弱勢報導感到同情」是重要的捐款動機之一。

作為「熱切行動派」,他們更有可能衝動購物,看到喜歡的商品就買,有時也會衝動捐款,事後才查證組織資訊。他們高度依賴現代科技,是最高度使用手機支付工具(Line Pay、街口支付等)捐款的群體,使用率達 48%。

受訪者

…可是你要為了,我點到這個,我覺得很想捐,我要再去拿出我的信用卡,或是要去匯款,就好麻煩。
他們定期定額捐款比例也是最高的(33%),這個看似矛盾的現象,可能反映出一旦衝動建立了捐款習慣,便利的定期扣款機制讓他們不需要重複決策。他們最常透過社群媒體獲得公益團體訊息(64%),也是最偏好透過「網路社群」與公益團體互動的群體(66%)。 
自我導向者(11.3%)- 偶發的支持者
自我導向者是六類群體中捐款比例與金額偏低的一群,但他們並非沒有捐款意願,而是公益議題並非他們日常關注的核心。

這群人男性比例較高(62%),46% 擁有大學以上學歷,平均月收入約 4 萬元。多數沒有宗教信仰(51%),是最少信奉宗教的群體。整體而言,他們是資源有限、重視自由決策與個人節奏的一群人。

受訪者

之前被觸動的跟現在被觸動的一定都不一樣。前面有停掉(捐款),就是覺得好像沒有特別的想法,後來沒有感覺,不知道,就忘了…階段不同,被觸動的時機點也不同。所以要打中我捐款,應該蠻難的。
自我導向者強調個人觀點與自主判斷,較不容易受到他人影響。決策時以自己的喜好為主,較少會「在遇到問題時會尋求親友的意見」。捐款依當下感受決定,缺乏固定的捐款動機。

47%過去一年曾捐款,年捐款總金額低(6,489元),定期定額比例最低(18%)。他們較少關注公益議題,捐款往往出自於單純的善意,公益參與並非個人的核心價值。捐款意願也受限於財務狀況,「沒有餘力」是主要的未捐款原因。
審慎務實派(19.1%)- 理性的質疑者
審慎務實派是理性、務實、但對身邊人事非常關心的一群人。他們有不錯的教育程度與月收入,58% 有大學以上學歷,平均月收入約 4 萬 8 千元,但他們對公益行動十分謹慎。

審慎務實派對社會議題有一定敏感度,但他們質疑公益的實際成效與組織可信度。他們是最可能因「找不到滿意或信任的組織」而選擇不捐款的群體。對公益能否真正改善社會持保留態度,需要看到具體證據才會信任。

受訪者

老實說我對於外面的募款那個我都不相信,尤其在街上募款的我非常不相信…我認為他們很多的百分比都拿到行政費用去用,就是說效率很低、使用率很低。
45%過去一年曾捐款,年捐款總金額 6,647 元。他們在捐款前後會查證與追蹤,59%捐款前會查證,41%捐款後持續追蹤,最關心組織的服務內容和正負面報導。

受訪者

我以前在地方幫忙(某組織)...是我自己直接拿給他們(受服務者)的。我知道說他們確實有撥款,也真的有給需要的人。…因為我自己的親身經驗,我看到說,對,他們是有幫助的。離開之後,我就持續去做(捐款)。
對他們來說,捐款是因為該公益組織真的有幫助到需要的人,這往往需要親身經驗或具體證據來證明。他們支持關懷生活周遭需要協助的人事物,但對大部分公益組織持不信任態度。
安穩淡聞族(13.7%)- 機緣性的參與者
安穩淡聞族是對外界資訊關注較低、注意力主要在家庭的一群人。他們較為年長,平均年齡僅低於穩健公益人;女性比例較高(58%),67% 有一個或以上的子女,60% 有宗教信仰。

教育程度普通,33% 有大學以上學歷,是收入最低的群體,平均月收入約 3 萬 5 千元。

受訪者

就比如說...正好這個朋友就告訴你,這個有一個活動,你可不可以來支持一下,類似這樣子。
安穩淡聞族較少關注外界環境,如新聞或社會事件,喜歡平穩安定的生活,隨遇而安。他們很少關注公益消息,公益參與並非重要的人生價值,但機緣性高,遇到剛好合適的機會會願意投入公益。

年捐款金額 6,480 元,是六類群體中捐款金額最低的一群。他們是最偏好透過實體管道捐款的群體,也最有可能透過親朋好友得知公益資訊。捐款前後最少查詢追蹤公益內容,41%捐款前會查證,26%捐款後持續追蹤。
信任不是單選題 
深入分析這六種捐款人類型,我們可以看到,台灣公益生態中的「信任」呈現出多元的面貌。

理念實踐者追求「專業信任」,需要看到能力與成效的具體證據;穩健公益人依賴「關係信任」,透過長期與組織互動建立穩固信心;熱切行動派重視「體驗信任」,從便利性與即時回饋判斷可信度;審慎務實派要求「證據信任」,必須親眼見證組織的實際作為;自我導向者依賴「感受信任」,更多從內在共鳴與直覺來判斷;安穩淡聞族偏好「熟人信任」,透過社交網絡的推薦建立信心。

這個發現重新定義了「信任」,它不是單一的標準,而有可能是多元的建構方式。

第二個洞察:信任是多元的,溝通必須分眾

沒有一種溝通方式能夠滿足所有人的需求。理解不同群體的信任建構模式,是建立有效溝通的關鍵。這不是要求組織為每種人設計完全不同的策略,而是理解如何在單一的溝通中滿足多元的需求。

理解了捐款人的多元面貌後,組織是如何與這些不同群體建立連結的?在數位時代,溝通方式正在發生什麼變化?成效如何? 


組織如何與捐款人連結?
數位時代的溝通變革與挑戰
第三章

9 成以上的組織使用數位工具與大眾溝通,但數位化的普及,是否就等於有效的連結?

組織端的數位化現況:工具普及但策略分化 
多元管道的全面佈局
幾乎所有組織都採取「多管齊下」的策略,透過各式管道傳遞公益資訊給社會大眾:
超過九成的組織透過官方網站、社群媒體(如Facebook、LINE)向大眾傳遞資訊。口耳相傳、實體活動、線上捐款平台(如Line Pay)也是組織向捐款人傳遞資訊的重要方法。
在選擇使用哪些資訊管道時,組織主要以自身熟悉度為主,但也會考量目標對象與使用便利性。目標對象是誰、是否能即時互動,也是過半數組織會考量的重要因素。 
在資訊內容方面,幾乎所有組織都重視內容是否易讀易懂,也會去了解大眾想看的是什麼。對於資料是否需要完整詳細,雖多數組織認同這是重要考量,但也有少部分組織認為此項目的重要性較低。
數位工具到位,傳統捐款依然主流
儘管組織在數位工具的採用上相當積極,實際的募款收入結構卻呈現傳統特色。

在線上部分,九成以上組織接受信用卡或銀行轉帳,七成有開通手機支付工具的捐款,顯示組織對於新興捐款工具的接受度及使用度高。在線下部分,則以轉帳匯款或現金捐款為主,比例超過九成。

然而,儘管大多數組織都提供線上捐款管道,卻有65%組織的線上捐款收入比例低於50%。這也呼應捐款人的實際行為:目前捐款人仍以線下捐款為主,線上捐款並非主流。
數位策略的發展現況:多數組織仍在起步階段 
透過分析組織在募款資料分析與策略應用的能力,我們發現了一個清晰的發展圖像:

募款資料分析:從描述到預測的進程 
目前組織多數處在描述型分析階段(44.8%),也就是透過資料了解捐款人的基本組成與樣貌。有兩成組織會進一步進行診斷分析,分析現象的成因,而僅有一成組織能夠達到預測型分析,將分析結果應用在募款的決策上。 
募款策略應用:從基礎到系統化的階段
在策略應用層面,多數組織處於基礎應用階段(51.4%),能夠整理基本的募款報告作為成果檢視與內部參考。約兩成組織已能初步將分析結果納入策略應用階段的募款規劃,但能建立系統整合應用的組織仍為少數(3.8%)。
資源與能力的關聯
值得注意的是,組織的財力與人力資源,確實反映在資料分析與募款策略的能力上。資源較多的組織,有較高比例具有進階資料分析、策略應用的能力;而資源較少的組織,則較多處於初步應用的階段。

這些結果顯示,目前約半數組織已開始建立初步的資料識讀與策略應用能力,但進一步的整合與深化仍在發展中。
策略運用決定募款成效 
雖然,財力、人力越多的組織,確實更容易獲得好的募款成果,不過在資源相近的情況下,策略的成熟度才是關鍵。而且,單純擁有資料分析能力是不夠的,真正可以讓組織有好的募款成果的,是募款資料分析是否能被轉化為好的募款策略。 

這給資源有限的組織一個希望:透過學習和制度建立,仍可提升組織能力。好的策略未必仰賴豐厚的財力人力,也可以透過持續學習、經驗累積與制度設計來逐步建立。 
多元連結的嘗試:募資平台帶來的機會與現實 

在尋求更多元連結方式的過程中,44.3% 的組織嘗試了募資平台。這個新興管道提供了數位時代溝通變革的重要案例。


組織使用募資平台主要目的是「尋求多元募款管道」、「挖掘新捐款人」與「宣傳行銷組織」。最大優點在於幫助組織觸及新受眾,但對募款成效看法不一:兩成組織感受到良好成效,但超過三成認為成效差。


主要限制在於「抽成比例過高」,加上回饋品成本,讓組織難以將勸募成本控制在法定範圍內。如何長期經營捐款人關係,也是許多組織面臨的課題。


從捐款人角度來看,僅 7.3% 曾透過募資平台支持公益專案,顯示在公益面向的使用率仍有限。但使用體驗普遍正向:近七成認為比一般捐款更吸引人,近八成同意平台上的內容描述更清楚。這個現象值得深思,募資平台在資訊呈現和使用者體驗上的優勢,或許正是組織可以學習的地方。

溝通挑戰:不因資源而減少的困難 

組織在對外溝通上面臨各式挑戰,從資料整理到內容呈現都存在困難。其中,最普遍的問題是「難以突顯組織特色與價值」,超過半數組織有此困擾。如何在競爭激烈的資訊環境中,清楚表達自身定位與獨特性,是許多組織尚未解決的課題。 


除了內容的挑戰外,「缺乏專職或具專業背景的人力」也是常見的限制,接近一半的組織指出人力資源不足,溝通不容易長期經營。理解受眾需求、選擇溝通策略也有四成組織感到困難。

 

有趣的是,這些困難的程度並不會因為組織年資或規模而減少。即使是資源相對豐富的組織,遇到的困難也不比資源較少的組織少;年紀資深的組織,也不比年紀輕的組織來得輕鬆。

 

這顯示組織的對外溝通能力,並不會因為年資或規模成長而自然獲得,反而仰賴有意識地投入與學習,不斷累積經驗,才能培養出多元能力與捐款人溝通。 

溝通落差:組織想的vs捐款人要的 
深入比較組織的溝通策略與捐款人的實際需求,我們發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落差:

資訊管道的微妙差異
捐款人主要透過社群媒體(如Facebook、LINE)接收到公益組織的資訊,這與組織的資訊管道大致相符。但在具體的互動偏好上出現了差異: 

組織最常用Email聯繫捐款人(74.3%)和實體信件(61.0%),但捐款人最偏好組織透過「網路社群」提供消息,其次才是 Email。隨著數位科技的發展,網路社群已成為許多人日常互動的重要管道,這提醒組織經營捐款人關係的方式需與時俱進。 
資訊內容的期待落差
捐款前,59% 捐款人會搜尋捐款組織的資訊,最關心「組織服務內容」與「募款專案用途」,其次是「財務或經費分配」。目前,多數組織在這些資訊的提供上已能滿足捐款人的需求。

但在捐款後,落差就出現了。41%捐款人會搜尋捐款組織的資訊,最關心「整體服務成果」,其次是「專案成果」及「組織未來發展規劃」。然而,組織提供這些資訊的比例都低於需求,尤其是「未來規劃」資訊提供比例最低。
第三個洞察:數位化的真正價值在於建立更深的連結

數位時代重新定義了「連結」的意義。真正有效的連結不再是單向資訊傳遞,而是雙向、個人化的互動。成功的數位化更是思維問題:從「我們有什麼管道」轉向「捐款人習慣什麼管道」;從「展示我們在做什麼」轉向「證明我們做得有效果」。這解釋了為什麼策略思維比工具應用更重要,真正的連結來自於理解,而非技術。

數位化帶來了連結的機會,但也帶來了新的風險。當我們努力建立各種連結管道時,一個意外的挑戰出現了——如何在數位化的過程中維護信任? 


如何面對挑戰?當信任遇上風險
第四章
一通改變一切的電話 
我們是發生了兩次...我們那時候想說好,該做的檢查我們通通都做過一輪了。結果過了半年不到,又發生了第二次。捐款人打電話來罵到飛天,我們光處理客訴電話,從來沒有停過,就十二線全部都是滿的,一整天就是我們在處理那個客訴的情形。因為第一次已經道過歉了,當第二次發生的時候,對我們來講,那個完全就是信任打擊了。就完完全全,你講再多也沒有用,因為他就直接告訴你說我要停捐。

這是一位某單位主管分享的真實經歷。當組織在數位時代努力建立連結的同時,也面臨了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。

資安事件:公益生態圈的新日常
威脅已成日常 
29.5%組織曾遭遇資安事件,其中最常見的是「捐款人接到詐騙電話或已受騙」(64.3%),其次為「系統被入侵」(44.3%)與「資料外洩」(42.9%)。資訊安全已然成為公益生態圈必須正視的挑戰。 
影響超越財務層面 
資安事件發生後,有三成以上組織面臨「定期定額退捐」及「捐款人表達不信任」,另有兩成組織的整體募款金額下降,下降幅度主要在 1-25% 之間。這個下降幅度看似不大,實務上已對組織造成不小的衝擊。

在組織的主觀評估上,超過七成組織認為整體的影響達到中等以上的嚴重程度。資安事件不僅造成財物損失,也影響到組織運作的穩定性,更動搖到長期耕耘的捐款人信任。
組織的防護現況
基礎防護正在建立
過半數組織(57.8%)有進行資安檢查與評估,是最常見的資安防護措施。不過,其餘的措施施行比例並不高,僅二成組織擁有「內部專責人員」或進行「定期」資安教育訓練,另有二成組織沒有任何的資安防護措施。 
與時俱進的教育訓練
教育訓練是培養同仁資安意識的重要手段。會安排所有同仁接受資安培訓的組織僅一成左右;近四成組織雖有安排資安教育訓練,但訓練人數不到一半;另有近三成的組織並未安排任何資安培訓。
風險認知的務實態度
超過五成組織認為資安事件「幾乎不可能」或「不太可能」在近期發生;但若真的發生,超過六成組織預期影響會達中等或以上的嚴重程度。這樣的結果提醒我們,即使資安事件發生的機率不高,仍不能掉以輕心。
應對能力與期待落差
組織的基本應對
約四分之一(25.7%)組織曾接到捐款人反映受到捐款個資外洩詐騙。面對這樣的狀況,九成以上組織會透過公告提醒捐款人注意詐騙,八成以上組織會通報執法單位或金融機構,另有六成組織會主動聯繫所有捐款人,顯示組織已具備基本的危機應對能力。
捐款人的後續期待 
對於捐款人而言,最期待組織能「主動發布公告提醒詐騙風險」,而這也是目前組織最主要的應對措施,吻合捐款人的期待。

不過,在其他的應對措施上,組織仍有加強空間。有七成以上的捐款人期待組織能「主動協助受害捐款人」以及「主動通知所有捐款人」,也有近七成期待有回應的 SOP。在這些措施上,組織的施行比率皆低於捐款人的期待。 
責任認知的差異
當個資外洩事件發生時,捐款人認為「公益組織」與「政府」都應肩負起主要的責任,兩者皆為事件的主要責任方。而從公益組織的角度來看,近六成認為「組織本身」應負擔主要責任,不過認為資訊廠商應負主要責任的比例更高,達76.8%。 

然而,對捐款人來說,不論問題是否源自外部廠商,個人資料最終仍由公益組織保存與管理,因此組織仍須承擔責任。
資安投入的現實困境
「看不見效益」的挑戰 
資訊安全是一份「吃力不討好」的工作,組織的投入難以獲得明確成果,不容易說服內部持續投入資源。如一組織所說:
資安是很微妙的一件事情,就是我到底要投入多少資源。假設有一個最好的狀況是我投入了資源,一百萬、兩百萬、一千萬,結果沒有發生事情,那到底是有成效,還是沒成效?我要怎麼跟主管交代我花了那麼多錢?我沒有辦法說出這個真的有效益。我們當然會說有一些紀錄,有一些什麼,但其實這些東西都沒有辦法真的確保資安的問題。
信任的重要實踐 
然而,資訊安全不僅是技術問題,更是回應捐款人信任的重要實踐。一旦資安出現問題,組織若未準備,往往束手無策。提早投入資源、建立制度與維護措施,才能強化組織韌性,穩固與捐款人的信任關係。 
第四個洞察:信任破裂後該如何重建

資安挑戰凸顯了數位時代信任的脆弱性,個資詐騙事件確實重創信任,導致捐款人參與方式調整。但危機也是轉機,捐款人期待組織採取全面預防措施,這為組織展現治理能力提供了機會。關鍵不在於完全避免風險,而在於建立有效的應對措施。當組織能夠主動、透明、負責任地處理挑戰時,就有機會將危機轉化為重建信任的契機。

面對數位時代的風險挑戰,組織如何透過系統性的責信實踐,建構真正值得信賴的公益生態? 

信任如何建立?從透明到責信的關鍵一步
結語

經過四章的探索,我們走過了一段完整的信任建構旅程。從認識捐款人的多元面貌,到學習如何在數位時代建立有效連結,繼而面對風險挑戰時的應對之道,最終我們發現,所有努力都指向同一個核心:紮實的責信實踐是建立穩固信任的根本。


這份調查讓我們重新認識了台灣的公益生態。它比我們想像的更活躍、更複雜,也更需要所有參與者的共同努力:

從理解到行動
這份報告讓我們看見,捐款人從來不是單一的群體,他們是追求影響力的理念實踐者、將公益視為生活責任的穩健公益人、渴望立即見效的熱切行動派,也是重視個人節奏的自我導向者、需要具體證據的審慎務實派,以及因機緣而參與的安穩淡聞族。

這種多元性不是偶然的,而是台灣社會在經濟發展、社會變遷、文化傳承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獨特現象。

在全球化和數位化的浪潮中,許多社會面臨著信任危機和社會分化的挑戰。台灣公益生態中多元信任邏輯的和諧共存,提醒著我們:信任不見得是單一的、統一的,多元的信任邏輯可以在同一個社會中共存並相互補強。

這種多元信任生態的價值,不僅在於為不同群體提供了參與公益的參與方式,更展現了一種包容性的社會發展模式。在這種模式中,不同的價值觀念、生活方式、參與邏輯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,都能為共同的目標做出貢獻。

台灣公益生態已經很豐富,但我們可以做得更好。
共同決定的未來
信任的建構永遠是一個動態的過程,台灣公益生態圈的未來,將由每一個組織對責信的堅持、每一個捐款人的理解參與,以及生態圈中所有關心公益發展的人們共同決定。

從透明到信任,路雖不遠,但需要我們一起走。 

附錄:研究方法說明 

研究設計
本次研究採取混合研究方法,結合問卷調查、深度訪談與焦點團體座談,從捐款人與公益組織雙軌並進,完整呈現台灣公益生態的現況。

捐款人調查
問卷調查
  • 調查對象:年滿 18 歲以上之台灣民眾 
  • 有效樣本:3,697 份 
  • 調查時間:2024 年 11 月 16 日至 12 月 7 日 
  • 調查方式:委託趨勢民調進行電話訪問調查 
  • 調查內容:公益捐款行為、募資平台使用經驗、個資詐騙事件看法、生活型態等 
深度訪談/焦點團體訪談 
  • 訪談對象:根據問卷調查結果設計篩選題,挑選符合條件(曾捐款過、年滿 18 歲)的台灣民眾 
  • 訪談人數:團體訪談 6 位,個別深度訪談 4 位,共 10 位民眾 
  • 訪談時間:2025 年 4 月 29 日至 5 月 10 日
  • 訪談方式:實體面訪、電話訪談或線上視訊工具(Google Meet)
公益組織調查
問卷調查 
  • 調查對象:自律聯盟盟友及其他非營利組織 
  • 有效樣本:237 家組織 
  • 調查時間:2024 年 11 月 1 日至 11 月 21 日 
  • 調查方式:線上問卷平台 SurveyCake 
  • 調查內容:捐款人溝通、募款責信、募資平台使用經驗、個資資安概況等 
焦點團體座談會 
  • 訪談時間:2024 年 12 月 18 日 
  • 參與對象:6 家組織、8 位代表 
  • 討論內容:深化責信、捐款人溝通精進作法、資訊揭露等議題 
Made on
Tild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