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持續追蹤,描繪台灣公益生態的真實樣貌
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自 2020 年起,每兩年進行一次全面性的捐款行為研究調查,致力於為台灣公益生態圈累積長期且系統性的數據資產。這項持續性研究的特色在於:
本次研究概況
2024 年的調查延續過往研究基礎,在慈濟基金會的支持下,進行了更大規模且更具代表性的調查。本次研究訪問了 3,697 位民眾與 237 家公益組織,是歷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調查。
研究不僅持續追蹤捐款人現況與組織責信實踐,更針對近年頻傳的資安事件及募資平台興起等新興議題,進行深入的探討與分析。特別的是,本次研究運用生活型態量表(AIO)深入分析捐款人行為,揭示了台灣捐款人的六種面貌。這個發現讓我們重新理解「信任」── 它不是單一的標準,而是多元的建構方式,每一種捐款人都有自己信任組織的獨特邏輯。
透過多元的研究方法,本報告期望為台灣公益生態圈提供完整且深入的洞察,作為組織優化策略、政策制定參考,以及促進公益責信發展、提升社會信任的重要基礎。
台灣民眾的公益參與度有多高?這次調查的數字是:
從國際觀察的角度來看,2024 年全球行善指數 World Giving Index 中台灣排名第 59/142 名,而在亞洲公益指數 Doing Good Index 獲得「Doing Well」評價,這些國際數據呼應了台灣公益參與的活躍程度。在這些數字背後,隱藏著台灣公益生態的豐富與複雜。
台灣人最傾向捐款的議題
1.兒童福利
2.身心障礙
3.急難救助
4.老人福利
5.流浪動物
除了捐款議題外,最關注的議題
1.老人服務
2.兒童福利
3.身心障礙
4.急難救助
5.環境保育
值得注意的是,「環境保育」在議題關注度上排名第五,但在實際捐款中僅排名第十,反映出關注與捐款行動之間存在落差。
在具體的支付方式上,實體捐款主要透過現金進行(75.7%),線上捐款則以信用卡為主(68.0%)。特別值得注意的是,手機支付工具使用比例達 34.1%,顯示數位支付的快速普及。
這提醒我們:數位化不等於數位優先,關鍵是提供符合需求的選擇。
捐款人資訊獲取方式的多元化,也反映了這個趨勢。超過 5 成捐款人透過「社群媒體」得知組織訊息,其次為「新聞媒體報導」。但資訊獲取存在明顯的世代差異:年輕捐款人偏好社群媒體,年長者更依賴親朋好友或新聞媒體。這驗證了組織需要掌握分眾溝通策略,以有效觸及不同世代的捐款人。
台灣的高公益參與率背後,是一個複雜而多元的生態系統。從捐款動機的多重面向,到議題關注與實際行動的落差,再到「線下捐款、線上關注」的混合模式,都顯示現代公益參與已經超越傳統的單一模式。理解這種多元性,是建立有效溝通的起點。
面對如此多元的捐款人群體,他們各自有什麼不同的特質和需求?理解這些差異,對於建立有效的公益溝通有什麼重要意義?

受訪者

受訪者

受訪者
受訪者

受訪者

受訪者
受訪者

受訪者
這個發現重新定義了「信任」,它不是單一的標準,而有可能是多元的建構方式。
沒有一種溝通方式能夠滿足所有人的需求。理解不同群體的信任建構模式,是建立有效溝通的關鍵。這不是要求組織為每種人設計完全不同的策略,而是理解如何在單一的溝通中滿足多元的需求。
理解了捐款人的多元面貌後,組織是如何與這些不同群體建立連結的?在數位時代,溝通方式正在發生什麼變化?成效如何?
9 成以上的組織使用數位工具與大眾溝通,但數位化的普及,是否就等於有效的連結?
在尋求更多元連結方式的過程中,44.3% 的組織嘗試了募資平台。這個新興管道提供了數位時代溝通變革的重要案例。
組織使用募資平台主要目的是「尋求多元募款管道」、「挖掘新捐款人」與「宣傳行銷組織」。最大優點在於幫助組織觸及新受眾,但對募款成效看法不一:兩成組織感受到良好成效,但超過三成認為成效差。
主要限制在於「抽成比例過高」,加上回饋品成本,讓組織難以將勸募成本控制在法定範圍內。如何長期經營捐款人關係,也是許多組織面臨的課題。
從捐款人角度來看,僅 7.3% 曾透過募資平台支持公益專案,顯示在公益面向的使用率仍有限。但使用體驗普遍正向:近七成認為比一般捐款更吸引人,近八成同意平台上的內容描述更清楚。這個現象值得深思,募資平台在資訊呈現和使用者體驗上的優勢,或許正是組織可以學習的地方。
組織在對外溝通上面臨各式挑戰,從資料整理到內容呈現都存在困難。其中,最普遍的問題是「難以突顯組織特色與價值」,超過半數組織有此困擾。如何在競爭激烈的資訊環境中,清楚表達自身定位與獨特性,是許多組織尚未解決的課題。
除了內容的挑戰外,「缺乏專職或具專業背景的人力」也是常見的限制,接近一半的組織指出人力資源不足,溝通不容易長期經營。理解受眾需求、選擇溝通策略也有四成組織感到困難。
有趣的是,這些困難的程度並不會因為組織年資或規模而減少。即使是資源相對豐富的組織,遇到的困難也不比資源較少的組織少;年紀資深的組織,也不比年紀輕的組織來得輕鬆。
這顯示組織的對外溝通能力,並不會因為年資或規模成長而自然獲得,反而仰賴有意識地投入與學習,不斷累積經驗,才能培養出多元能力與捐款人溝通。
數位時代重新定義了「連結」的意義。真正有效的連結不再是單向資訊傳遞,而是雙向、個人化的互動。成功的數位化更是思維問題:從「我們有什麼管道」轉向「捐款人習慣什麼管道」;從「展示我們在做什麼」轉向「證明我們做得有效果」。這解釋了為什麼策略思維比工具應用更重要,真正的連結來自於理解,而非技術。
數位化帶來了連結的機會,但也帶來了新的風險。當我們努力建立各種連結管道時,一個意外的挑戰出現了——如何在數位化的過程中維護信任?
這是一位某單位主管分享的真實經歷。當組織在數位時代努力建立連結的同時,也面臨了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。
資安挑戰凸顯了數位時代信任的脆弱性,個資詐騙事件確實重創信任,導致捐款人參與方式調整。但危機也是轉機,捐款人期待組織採取全面預防措施,這為組織展現治理能力提供了機會。關鍵不在於完全避免風險,而在於建立有效的應對措施。當組織能夠主動、透明、負責任地處理挑戰時,就有機會將危機轉化為重建信任的契機。
經過四章的探索,我們走過了一段完整的信任建構旅程。從認識捐款人的多元面貌,到學習如何在數位時代建立有效連結,繼而面對風險挑戰時的應對之道,最終我們發現,所有努力都指向同一個核心:紮實的責信實踐是建立穩固信任的根本。
這份調查讓我們重新認識了台灣的公益生態。它比我們想像的更活躍、更複雜,也更需要所有參與者的共同努力:
附錄:研究方法說明